大力推廣自主創新的再制造先進技術
再制造是指以產品全壽命周期理論為指導,以廢舊產品性能提升為目標,以優質、高效、節能、節材、環保為準則,以先進技術和產業化生產為手段,進行修復、改造廢舊產品的一系列技術措施或工程活動的總稱,主要是指對廢舊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機床等進行專業化修復的批量化生產過程,使再制造產品達到與原有新品相同的質量和性能。再制造后的產品質量和性能不低于新品,有些還超過新品,這是再制造技術的重要特征。據了解,再制造的成本只是新品的50%,此外,與制造新品相比,再制造具有良好的節能節材效果,可實現節能60%,節材70%,幾乎不產生固體廢物,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可降低80%以上,對環境的不良影響顯著降低。
多年以來,歐美等國的再制造技術是在原型產品制造工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以尺寸修理法和換件修理法為主。這種模式的缺點是資源能源消耗大,舊件利用率低。而我國的再制造是在維修工程、表面工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采用性能提升和尺寸恢復法,可使再制造率顯著提高、資源能源消耗顯著降低,具有突出的節能減排效果。
根據國內再制造發展的實際情況,通過引入國外再制造時所不曾采用的壽命評估預測技術和表面工程技術,并與國內相關再制造研究單位及企業合作,共同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以恢復尺寸、提升性能的表面工程技術為支撐,以提高舊件利用率為核心,產學研相結合,既循環又經濟’的再制造模式。
據了解,這種再制造模式特點突出,在技術手段上結合了力學、摩擦學、材料學等多學科理論,既有傳統的維修技術、表面技術,又有新興的無損檢測、壽命評估預測、質量控制等先進技術。此外,模式中運用的自主研發的先進(納米、自動化)表面工程技術大大提高了舊件利用率,降低了成本;同時該模式還采用超聲波、渦流檢測、金屬磁記憶等無損檢測技術與評估手段,提升了再制造產品品質。
目前國內已成功開發了再制造壽命評估儀器、自動化納米電刷鍍設備、自動化高速電弧噴涂設備、自動化等離子熔覆設備和智能納米減摩自修復技術等先進技術。這種再制造模式已及時應用于發動機再制造企業,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引領了我國再制造的發展方向。
裝備再制造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隨著再制造理念逐漸被社會接受,我國再制造產業發展正取得積極進展,產業規模不斷擴大,自動化納米復合電刷度等關鍵技術優于國際先進水平,還發布了汽車零部件再制造標志。
據了解,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1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進再制造產業發展的意見》,將汽車零部件及工程機械、機床等列為推進再制造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數據顯示,到目前為止,我國已形成汽車發動機、變速箱、轉向機、發電機共23萬臺套的再制造能力,并在探索舊件回收、再制造生產、再制造產品流通體系及監管措施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
對此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認為,我國再制造產業發展潛力十分巨大。首先,目前我國汽車產銷量居世界第一,新增的退役設備和維修需求將不斷增加,為再制造提供了廣闊的原料來源和產品市場;其次,我國再制造關鍵技術取得進展。裝備再制造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在表面工程等再制造技術方面取得了突破,研發的自動化納米復合電刷鍍等技術已經接近甚至優于國際先進水平;第三,我國再制造保障體系開始形成。《關于推進再制造產業發展的意見》明確了今后一段時期我國再制造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重點領域和主要任務,提出了完善再制造產業發展的政策保障措施。
此外,再制造取得的效益也是十分顯著的。以濟南復強公司的統計數據為例,若再制造200萬臺斯泰爾發動機,可以節省金屬153萬噸,節電29億千瓦時,回收附加值646億元,實現利稅58億元,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2萬噸。
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國特色的再制造是我國科技創新的重要成果之一,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提升了傳統制造業的科技含量,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顯著推動了循環經濟的發展。大力發展再制造產業是實現經濟與環境資源效益雙贏的重要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