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制造:循環利用實現變廢為寶,意義非凡
所謂“再制造”,是指以機電產品(裝備)等舊工業制成品為原料,運用高科技清洗工藝、先進修復技術或利用新材料、新技術,進行專業化、批量化修復或升級改造,使其技術性能和安全質量等方面恢復到原同類新品的標準要求。
再制造的重要特征是再制造產品的質量和性能不低于新品,但與新品相比,一般可節約成本50%,節能60%,節材70%。與傳統制造相比,再制造的最大不同是再制造的對象和原材料往往是廢舊機電產品,包括設備、系統、設施等及其零部件。再制造是實現循環經濟“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三原則中的“再利用”原則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廢舊機電產品循環利用的關鍵,能夠顯著降低資源消耗、減少廢棄物引致的環境污染,同時也能夠擴大就業容量。
專家指出,美國、日本等國的很多先進企業成立了專門的再制造公司,已經基本實現了再制造的產業化,美國的再制造產業規模已達千億美元。國外實踐表明,再制造是大量廢舊機電產品實現資源化利用的最佳途徑,節能減排成效顯著。近年來,我國對再制造領域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進行了一些再制造實踐探索,相關研究機構和企業逐步掌握一批再制造關鍵技術,有利于促進再制造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環境逐步形成,再制造產業發展具備了一定基礎。2005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大力回收和循環利用各種廢舊資源,支持廢舊機電產品再制造”。2008年,汽車零部件領域開展了再制造試點工作。2009年起施行的《循環經濟促進法》為再制造產業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應當看到,我國再制造產業仍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難題。一是再制造理念的認知度不高,生產企業和社會公眾普遍缺乏對再制造的必要認識;二是再制造產業發展的政策體制環境有待進一步理順,需要掃清舊件回收、再制造產品銷售及應用等方面的政策障礙,出臺更積極的財政、稅收、產品市場準入和政府采購等方面的激勵政策;三是廢棄物物流體系仍不完善,再制造企業原料來源得不到保證。 我國要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關鍵是要抓好工業節能減排。再制造產業是工業節能減排的一個重要抓手,能夠深入挖掘工業節能減排的潛力,對我國實現節能減排目標意義重大,是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舉措,也有利于促進就業和擴大對外貿易。據悉,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在會同相關部門對再制造產業發展有關問題進行研究,推動再制造產業發展的舉措有望很快出臺。 |